“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江苏49人榜上有名。“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为社会做些什么”的朴素心愿,“培养非遗人才梯队”的坚定目标……非遗怎样更好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近日,记者走近江苏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看他们如何谱写非遗“兴”故事。
将“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乡村振兴愿景落地
虽然今年的雨花茶采摘已接近尾声,但陈盛峰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作为南京雨花茶第五代传承人,今年3月,他成为了南京雨花茶首个摘得“国家级”称号的大师,“感觉肩头责任更重了,想做的、要做的事情也更多了。”
在另一份“国字号”名单上,同样出现了陈盛峰的名字。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2024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入选人员及资助人员名单,包括陈盛峰在内的这些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长期活跃在乡村,助力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与文旅消费潜力释放。
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将“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乡村振兴愿景落地,陈盛峰的探索实践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了。2006年,陈盛峰在溧水建立基地,租下荒地,雇佣当地农民进行茶树种植,如今,基地已拥有茶园面积800余亩,年茶叶销售产值近800万元。
清晨的茶园笼罩在淡青色薄雾中,采茶工们躬身于茶树间,指尖翻飞采摘春茶。每年的三四月采茶季,至少有300位当地村民在陈盛峰的茶园里劳作,每人每月收入为4000元至8000元,“收入高的一个月能达到上万元。”陈盛峰说,授农以“渔”,反哺乡村,带动当地村民增收就是他最质朴的初心。

松针凝萃、茶香氤氲,制茶30年,雨花茶人巧运匠心,推陈出新,如今,雨花茶不仅有绿茶,也有红茶,形成了品种丰富、寓意深远的中国名茶。美丽的基地茶园,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照进现实,也让非遗技艺在这里创新传承。
2023年3月,陈盛峰推动在晶桥镇芮家村投资800万元建设雨花茶文化园,包含非遗雨花茶文化展示馆、江苏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传习所、雨花茶非遗工坊、雨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体验中心,成为雨花茶走向一二三产融合的重要阵地。这座省级非遗工坊2024年接待研学游客超万人次,“每到周末都要接待中小学生,他们可以在这里体验雨花茶制作技巧,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用非遗滋养年轻一代。前不久,陈盛峰的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雨花茶种植和传承基地与中国药科大学达成合作,正式设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未来将通过茶文化讲座、茶艺展示等活动,向学生讲述雨花茶的历史文化故事,让非遗技艺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也为非遗雨花茶的保护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手牵引孩子们走近非遗,一手帮扶弱势群体
“曹氏香包”,门面不大,但招牌响亮。每年端午节前,很多徐州人都把买几枚祖传百年的曹氏非遗香包当成最有仪式感的事。
说起徐州香包,它以新、奇、美、真为特色,一针一线细腻匀称,色彩对比强烈,造型栩栩如生,内装中草药配制成的香料,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其历史更是可以追溯至汉代,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香包融合了汉画像石的粗犷风格与民俗寓意。
用中草药配方与繁复绣艺,让秦汉雅韵在襟前流转。自幼受母亲曹凤英言传身教,井秋红14岁开始学习刺绣和香包制作工艺,是曹氏香包第三代传承人。深耕香包制作四十多年,井秋红完整继承了选料、裁剪、缝制、填充等核心技艺,更以创新赋予千年非遗新生命。这些年,她陆续推出节气香包、卡通动物系列等作品,将汉代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让香包成为受年轻人追捧的“潮品”,同时,井秋红还在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开设课程,推动非遗进校园。
推动非遗资源转化成文旅新动能,井秋红不仅潜心守护香包技艺,更致力于将其产业化发展,她打破家族传承模式,面向社会收徒授艺,还在2023年筹建了曹氏香包博物馆(汉王镇紫山村),“最让我开心的是,给孩子们提供了研学服务,让他们可以沉浸式了解徐州香包,感受非遗魅力。”
一手牵引孩子们走近非遗,一手帮扶弱势群体。早在2014年,在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暨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井秋红和身患残疾的徒弟合作制作的香包,就荣获了大会金奖,并获得了爱心企业的称号。

这几年,井秋红带着徒弟们走进学校、社区,义务教大家制作香包,还培养了很多身有残疾的绣娘,为她们解决生计,带她们融入社会。井秋红的“曹氏香包”先后被评为贾汪区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贾汪区下岗工人农民工培训基地、贾汪区低收入农户创业培训基地、徐州心缘志愿者队爱心工坊等。“小小的香包能挣多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手艺能为社会做些什么。为了曹氏香包博物馆的建成,我们投入了很多心血,我希望以它为载体,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不仅能养活自己,更陶冶心性,重拾生活的信心。”井秋红说。
延伸传承版图,以“非遗学院”为平台探索新模式
瓷刻,靠在瓷面上敲打出深浅不一的点,积点成线,再形成画面。以“金刚钻”为笔、为针,在陶瓷上绘画和刺绣,既有洒脱的书画笔墨之韵,又有浓烈的金石雕刻之趣。
方寸之间容万象。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周期很长,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每一件都堪称精品,对匠人的要求却极高。而这番专注凿刻,陈银付已经坚持了三十多年。

荣获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特别金奖,瓷刻作品《燃不尽的乡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和王后玛蒂尔德》作为外交部外交礼物赠往比利时……而对陈银付来说,他最希望看到的,是因为这些“成绩”让更多人关注到大丰瓷刻。
作为大丰瓷刻第五代传承人,尤其是2021年,“大丰瓷刻”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何让这门技艺传承、发扬,就成了陈银付一直在深刻思考和探索解决的问题。
“非遗传承不是一个人的马拉松,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赛。”早在2010年,陈银付就自掏腰包创办传习所。如今,他已带出4名市级传承人、4名区级传承人,以及1名省级乡土人才“三带”新秀、1名市级乡土人才“三带”能手。
无论是非遗技艺传承,还是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亦或是乡村振兴,绕不过的是非遗技艺的教育培训。几年前,陈银付的传承版图延伸到了高校。在他看来,培养传承人是系统工程,从社会招募传承人相对比较困难,由政府作为培养传承人的平台,真正核心抓手放在学校,跟非遗保护单位形成高度融合的合作,这样的模式值得关注和推广。
2023年6月,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揭牌。这个由江苏省文旅部门、盐城市政府部门和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方共建的“非遗学院”,为创新非遗人才培养、实现非遗进校园、形成多元协同育人提供新模式。而作为该非遗学院的负责人,陈银付将瓷刻纳入课程体系,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带领学生研发“巧雕”技术,利用高温窑变进行二次创作,让崩瓷效果更可控,“在更宽更广层面开放非遗课程、在建设非遗项目中创业就业,才能培养好非遗人才梯队,擦亮非遗品牌,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非遗发展才具有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