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传网 > 文化文艺 > 正文
江苏扬州:在奔腾的乐章中“听”见新时代长江故事
2025-10-21  来源:扬州市委宣传部

  丝竹绕耳,管弦和鸣。10月16日晚,作为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大型音乐作品会演之一,由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出品、扬州市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创演的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长江》在江苏大剧院音乐厅上演,带领观众在奔腾的乐章中“听”见长江。作品围绕“长江主题、时代风范、家乡特色”,用音乐作品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中国故事,奏响新时代长江“绿色之乐、创新之乐、开放之乐、幸福之乐”。据了解,这也是扬州史上第一部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作品。

  七个乐章 深情描绘中华文明璀璨文化

  长江,中国的母亲河,孕育、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和繁荣。《长江》以七个乐章构成一条流动的音乐之江,深情描绘中华悠久的文明史和璀璨的文化。

  民族管弦乐《亲亲长江》溯源长江的源头——唐古拉山,从纯净、高远的音乐中溯源历史,承载大江东去的希冀与梦想;民族管弦乐《源远流长》阐释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在音乐中追溯历史,歌颂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竹笛与乐队《壮美三峡》以竹笛为主奏,在音乐画面中传递对伟大工程、伟大人民的敬意;民族管弦乐《惊涛骇浪》以音乐描绘战争、讴歌英雄,歌唱“红色之江”;二胡与乐队《万里春江》以最具歌唱性的二胡为主奏,在质朴、深情的旋律中描绘新时代人民的幸福生活;琵琶协奏曲《江河相拥》以琵琶为引领、乐队为附和,在涌动的音乐中,书写长江与大运河汇聚后,带给扬州的繁荣与时代气象;民族管弦乐《长江天际流》中,烟花春色绚丽,长江浩瀚开阔,流向未来。

  一部作品 根植地方文化承载民族精神

  一部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创作是主体也是灵魂。《长江》以气势磅礴、色彩斑斓的音乐篇章,讲述着新时代的长江故事、中国故事。

  《长江》作曲、中国音乐创作和研究中心主任、青年作曲家王云飞介绍,就音乐特点来说,作品立足于长江这一大题材背景,紧扣时代脉搏,从不同的视角彰显时代风貌,以音乐描绘祖国大好河山,讲述人民幸福生活,书写长江精神、时代精神、民族精神。

  “在突出民族乐器、民族管弦乐及民族音乐特质的同时,兼具世界性,以面向世界的胸怀,彰显民族音乐的魅力,传承传统文化,传递文化自信。”王云飞说,作品植根本土,运用江苏本土素材创作,在部分篇章凸显地域特色,“扬州地方民乐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丰富的素材,《长江》中也融入了扬州本土音乐元素,如扬州民歌、扬州小调、秧歌号子等。”

  “整台节目大气磅礴,从涓涓细流到汹涌澎湃,有温情、有深情、有豪情,心胸一下子很开阔,生长在这片国土上的自豪感也愈加强烈。”南京观众孙嘉楠说。每一篇章演奏结束,观众都以热烈的掌声表达着精彩的演出所带来的情感共鸣。

  一次突破 填补扬州大型音乐作品空白

  作为扬州史上第一部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作品,《长江》填补了扬州文艺创作没有大型音乐作品的空白,也展示了扬州在音乐创作领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

  奔腾不息的长江由一滴滴水汇聚而成,一部大型音乐作品也由一位位主创、演员共同完成。当晚上演的《长江》以扬州市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为演出班底,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王甫建执棒,并邀请了竹笛、二胡、琵琶优秀音乐演奏家加持。

  “《长江》是近年来乐团重点新创作品,我们也将继续打磨、精益求精。”扬州市歌舞剧院院长秦如峰说,将它打造成为一部代表扬州、代表江苏的作品,一部在舞台上历久弥新的作品,在中国民乐中奏响扬州之音,为加强更多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可能。

编辑:杨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