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文化自信是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核所在,要深刻领悟和自觉贯彻坚定文化自信这一文化主体精神培育的价值目标,在保护传承的历史中坚定文化自信,在思想解放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中树立文化自信,在时代的创新实践中彰显文化自信,在开放包容的发展中铸就文化自信,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 键 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自信;价值内核;文化主体性;文化生命体
【作者简介】曹劲松,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京 210018)。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又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意义和文明发展的根本支撑。“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文化自信是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核所在,要深刻领悟和自觉贯彻坚定文化自信这一文化主体精神培育的价值目标,在保护传承的历史中坚定文化自信,在思想解放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中树立文化自信,在时代的创新实践中彰显文化自信,在开放包容的发展中铸就文化自信,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在保护传承的历史中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弛而不息,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筑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念代代相传,成为内在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基因。保护中华文化的根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基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是培育主体文化自信的认知源头和民族根脉。人只有知其来处,才能明其去处,将人生信仰和价值追求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根脉,将个体成长和价值实现融入文明进步的民族血脉,以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奋力绘就民族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一)以心相融守护文化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广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将民族精神融会于日常生活中而形成的丰富文化形态,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价值向往、审美旨趣和伦理规范。在民族发展的代际更替中,文化是浸润人们心灵的精神力量,既为个体的社会成长和人格塑造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和实践创造提供丰沛的精神动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文明更新历程中的知识积累和智慧积淀,蕴含了一个民族团结奋进、持续前行的精神力量,是创造社会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基础和内在支撑。守护民族的文化根脉,就是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铸就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脊梁,为民族自立自强和时代创造打下最为广泛、最为坚实的文化基础,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绵延发展的文明历程,将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一代代接续下来,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奠定下不可动摇的人心根基,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构筑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河床之上,寄托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成为持续推动每一个中国人不断前行的深层动力。守护中华文化根基需要人们以心相融,将自我认知与情感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中、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创造中,把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认知和真挚情感投射到人生的意义中来,筑牢文化自信,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放时代,各种文化观念相互激荡,文化形态及其传播方式多元丰富,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守护好文化根脉,坚定共同体的文化自信,才能明晰自己的文化身份,以独立自主、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以史为鉴传承民族血脉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体,从古老的华夏文明到当下的现代文明,五千多年来中华各族儿女一直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大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贡献才干、智慧和力量。中华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历史实践,使得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国家大一统、社会大包容的文化血脉。这一文化血脉贯通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形成了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特色、又具有共同文化价值认同的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聚合力,“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是中华文化历史发展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华文明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传承中华民族血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构成了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树立主体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龚自珍在《定庵续集》中曾写到,“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揭示出历史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意义。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中华民族虽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其根本的精神支撑就在于始终坚守自己的历史文化,以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不断凝聚起民族前行的人心力量。传承民族血脉需要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在学好中国历史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将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自觉担在肩上。文化是历史的见证、民族的血脉,在中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演进。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文为根可以知往来,在守护文化之根、传承文化之脉中坚定文化自信,就是为了让一代代中华儿女鉴往知来,胸怀祖国荣光与伟大梦想,朝着民族复兴方向团结奋进、勇毅前行。
(三)以文化人把握历史动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主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持续发展,以独立自主的精神进取创造出新的社会文明形态。人的生存与发展既是自然生命体维系新陈代谢的物质存在,也是精神生命体探求生存意义的价值存在,两者复合于人的社会实践,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动力。在一个文明体中,以共同的文化历史记忆和价值目标培育主体的精神世界,不断延续和拓展其精神生命,不仅是促进人的精神成长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而且成为推动文明进步与发展的主体性力量。这一主体性力量的源泉就在于对民族共同体历史文化的自我认同与信任。只有不断培育和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保持文化共同体精神生命的持续创造,保持文明发展的旺盛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主体性作出了深刻阐释,“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从古至今绵延发展,就在于通过文化的代际传承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在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于共同体的文化主体性,体现为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阶的思想探索、文化创新和精神创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新时代最有力的体现,引领着中华儿女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新的历史创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是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文化主体性和实践创造性的根本精神力量。遵循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需要持之以恒地以文化人,把握历史前进的动脉,将“两个结合”融入文化主体性的内在生成与持续巩固中,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投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
二、在思想解放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中树立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集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原创性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而且以“第二个结合”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形成了理论自觉、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构建了中国文化理论的自主知识体系,促进文化主体在思想解放和理论体系建构中树立文化自信,在强国建设中自觉创新实践。
(一)以“第二个结合”形成理论自觉、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把握世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历史主动,创造历史伟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两个结合”是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坚持“第一个结合”,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好中国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中国现代化实践;坚持“第二个结合”,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文化,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因子并赋予其时代内涵,让中华文化焕发出新时代活力。“第二个结合”将先进思想与优秀文化融会贯通,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形成了理论自觉、文化自信的坚实思想根基。
“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自信的理性力量,作用于人们更深层次的思想认识,其内在理性逻辑成为人们传承文化传统、吸收先进思想、坚定文化信念和强化价值认同的强有力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上相互契合、在功能上互为补益、在实践中相互成就,将马克思主义活的思想灵魂与一万年中华文化的绵绵根脉共同注入到文化主体的精神世界,赋予文化主体以新的生命创造力,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主体力量之源。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和建设规律,尤其是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在传承民族文化智慧与吸收外来先进思想上的内在统一性、理论建构性和主体培育性上的理性逻辑,开启了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现代文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理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对于进一步夯实主体文化自信,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文化自觉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构建文化理论自主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主体文化精神建设的实践维度,充分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将民族文化智慧传承与先进思想汲取融会、主体实践时代创造三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构建起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自主知识体系,对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了理论回答。文化建设的根本在于主体精神的培育,培育具有什么样精神品质的文化主体、怎样培育文化主体精神、如何建立主体精神的内在支撑和外部条件、如何实现中华文明的持续创造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对这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具有原创性的精辟回答。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科学指导意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人是文化的生命体,是人对自身和民族生存意义的诠释和把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成为一个民族的血脉,构建起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主体培育的根本目标,赋予文化自信更高的意义,是理论原创性的重要体现。对于怎样培育文化主体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确立了三个基本原则,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系统性的方法论体系。在如何建立主体精神的内在支撑和外部条件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以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为统领,通过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主体精神的内在支撑;通过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文化主体精神培育形成良好的外部条件。在如何实现中华文明的持续创造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实现路径,即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三)以体用贯通方法论创新文化理论的自觉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理论源于实践、总结上升经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创新方法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成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形成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的统一,必须在深刻把握其精髓要义上下功夫,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一思想体系的科学性、思想性、政治性和指导性,在认识深化、思想内化和实践转化上形成主体的意志自觉和行为自觉。要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凝聚到增强主体的文化自信上来,以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延绵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和开创性价值,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筑牢中华文化根基,进一步坚定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创新文化理论的自觉实践,关键是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力量自觉转化为中华大地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以不断增强的文化主体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力量和实践动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自觉将这一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创造,是我们把握历史主动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作为这一思想的自觉实践者,我们要善于在具体文化实践中把握根本方向、坚持基本原则,发现新问题、形成新举措、实现新突破、创造新经验,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不断夯实理论的实践根基。文化自信是历史自信的依据,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中国长期以来具有高度的社会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所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在时代的创新实践中彰显文化自信
主体性是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活动能力和自主能动作用,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不仅成为主体自信的源头,形成自主的文化认同与意志自由;而且为文化实践提供内在动能,以主体自信的强大意志担负起时代赋予民族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文化主体在“实践—理论—实践”的持续互动中不断增强认知力和意志力,使文化主体性随着时代发展的理论升华和实践创造,在不断巩固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生命力量,在时代的创新实践中彰显文化自信。
(一)以“双创”焕发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就民族精神的宝藏,历经文化主体的岁月洗练而生生不息,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把优秀历史文化基因注入时代精神发展之中,既是主体文化精神建构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文化强国的必由路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主体文化实践一方面要厚植民族精神的文化底色,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创造性转化为与现代文明发展价值相融基础上的对主体精神需要的满足,融入到人们现代生活的审美活动和价值创造中来;另一方面,要立足技术进步和社会交往等新的时代发展条件,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促使其生成新的文化形态,与其内在的价值生长一道,形成文化创新实践的活力重构,在满足人们高品质文化生活需要中增强文化自信,增添精神力量。
以“双创”焕发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不是简单地对历史文化场景加以再现,而是从人的内心深处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激活,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传承和目标向往,并通过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展现出来。文化实践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将主体的知识需要、情感需要和价值需要等精神内构与外化相统一的作用过程,通过现实生活的主体创造与社会交往加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社会个体带来文化身份的归属和文化觉悟的自省,以文化母体的历史记忆塑造现代个体的文化品格;而且是联结文化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以共同的文化历史铸就现代社会成员的集体记忆,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文化根基,进而形成文化自信基础上开创历史新篇的集体实践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实践,必须以民族共同体价值理念的塑造为根本,通过丰富的叙事表达和艺术创造,讲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故事,以强大的文化自信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人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是具有主体性和生长性的文化生命体,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这一文化生命体不断将其内在的价值基因与时代呼唤的价值指向相结合,并经由特定的社会历史实践产生新的文化生命体,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文明发展趋势,通过文化实践引领新的社会革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向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促进了文化主体内在价值上的有机结合与精神再生,形成了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成长成熟。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价值内核,充分体现了党团结带领人民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主体创造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所独具的主体创造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历百年英勇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红色基因密码和根本精神力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历史进程中,要以文化主体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充实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的生动实践,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社会实践中注入强大的精神创造力。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中国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社会革命,既是文化自信的时代表达,也是促进新的文化生命体在新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发展、持续壮大的红色基因和创新动力所在。
(三)以主体精神塑造激发实践创造力量
主体的精神力量来自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价值追求,文化主体性在历史中生成,在实践中成长。“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实践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因而,要在社会生活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内化与个体践行有机统一起来,树立时代楷模,引领社会风尚,通过主体精神的塑造凝聚价值共识,增强文化生命体的感召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需要把各行各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树立起来,充分体现不同社会角色的价值担当,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之光照耀每个人的心灵,彰显文化自信,激发人们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力量。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反映时代生活、激发社会创造的价值导向,通过丰富的人物叙事、广泛的舆论宣传和浓厚的文化熏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在社会实践各领域的价值呈现,内化为人们的精神需要,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身上所展现的社会价值追求实际上是文化生命体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生动写照,也为文化共同体的集体实践标注下璀璨的生命路标。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历史进程中,要以坚定文化自信开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新篇。
四、在开放包容的发展中铸就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人们从万余年前早期聚落到村庄、城市,一步步从历史深处走来,在中华大地上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创造了延绵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文化作为特定人群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及其自然条件下,通过长期生存发展实践,所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运行秩序、行为道德规范和精神价值观念等,将人们凝聚成彼此依存、具有强烈文化归属的共同体,为共同开创美好生活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文化发展和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展现了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精髓的有机结合,又一次开启了文化主体思想解放的历史新篇,构成了推动中华现代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
面向新的时代条件,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主体的高度自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在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作为凝聚人们共同价值和情感归依的精神力量,需要一代代人的持续传承和接续创造,不断增强其内聚力和影响力。文化的内生动力在于人类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矛盾运动,只有不断面对新事物和新情况,以系统观念之思和胸怀天下之虑,秉持开放包容的发展原则,才能在开放包容的发展中铸就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持续创造和文明进阶,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
(一)以开放之格局纳天下精华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形成,本身就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完成的。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融会,促进了文化价值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的传播,在更大范围内促成文化认同与统一。这一过程的前提就是作为地域文化主体对外部文化持开放态度,将文化的认知功能和实践功能统一于对外部事物的发现与探究过程中,统一于自身文化发展的时代进程中。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主体生成而具有的共同体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经受考验和磨砺,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观念、思想体系和文明成果。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以开放姿态求取更好的发展,不断交融汇聚,在相互依存中彼此互通,在文化互通中亲近情感,在情感升华中追求统一,历史地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成为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本身是多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基础上对思想观念和价值体认一致的主体聚合,具有强大的文化聚合力和影响力;同时,对于外部文化总体上保持开放姿态,在协和万邦的交流互鉴中,具有极强的学习力和吸纳力,持续促进文化共同体的时代创新。
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中华优秀儿女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旧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在中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蕴育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基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引领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和文化前进方向,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强劲动能,市场经济作为生产资源配置方式和工业文明形态进入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来,效率意识、公平竞争、创新驱动等思想观念成为中华文化的时代强音。面向科技引领社会变革的全球化历史进程,中国正以高水平开放的新格局,广纳天下文化之精华,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以包容之气度融社会和美
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其内在基础是文化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文化作为文明的精神支撑,其本质是观念形态的,不同地域文化观念的交流碰撞是推动文化主体逐步走向对人类世界深入理解和进行丰富实践创造的关键所在。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持续传承和不断更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在于其博大的包容性,进而为文化主体的学习和借鉴创造条件。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相互学习、彼此融会而成的文化共同体,铸就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前提与统一性取向的内在和谐。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善于在包容中学习,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并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创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再创造,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文明进步提供精神支撑。
文化包容是文化主体在精神生活中的心胸与气度,体现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所秉持的基本原则与人文情怀,也是文化之于社会韧性和文明向度的一种精神支撑。文化发展一方面在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具有历时性的特点,共同体成员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与融合中逐步以主体价值认同和践行为基础,内聚为文化心理归属于一体的社会群体,表现出文化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特征;另一方面,各个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又具有共时性特点,彼此之间随着交流交往而形成双方或多方的相互影响,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多种互动方式,表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文化包容本身不是要让不同文化完全融为一体,而是充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发现和发掘文化传承与交往的时代价值进程中,实现文化主体新的精神创造,更好地促进和引领人类社会文明实践。中华文化以和谐共生的智慧塑造了文化主体的包容气度,倡导社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价值共识,成为融社会和美于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感召和理性力量。
(三)以自信之力量创中华气派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在于自立自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文明延绵发展的根本性主体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基于主体认知和情感基础上的精神人格的生成与塑造,是主体对文化共同体归属的自我确认和意志坚守,体现了在文化开放包容中独立自主的人格取向和价值追求,构成了文化共同体精神自强的基石。中华文化的自信源于中国社会长期历史演进中的知识发现、思想探究和智慧积累,源于中华文化所支撑的延绵发展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所取得丰硕成果和强大力量,这种文化自信是伴随着历史主体的形成和发展而具有的整体精神取向。文化自信作为主体的精神面貌,不是文化评价上的自负或自傲,而是一种独立求取价值、自主把握命运、笃定奋斗实践的精神状态。“不因为我们讲文化自信,就必须要肯定我们自己的每一项具体文化都一定是最先进的,或者认为我们每一项具体文化都必须是最好的。文化自信是对整体而言的。”在推动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自信所给予人们的是一种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加以融会贯通,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创文明新形态实践中的文化自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不仅属于马克思主义,而且属于中国文化。”当代中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赓续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红色血脉,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魂脉,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当代中国新的文化生命体所具有的丰富历史智慧、顽强革命意志和坚定科学理性,是实现文化创新发展的自信力量所在,必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强大的精神支撑作用。中华文化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的新历史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就一定能够以主体自信之力量创造中华文化大气派,以人类共同价值之倡导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