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传网 >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基层行”调研 > 正文
改革前沿|江苏昆山:“四链融合”赋能园区发展 特色园区“滋养”高质量产业集群
2024-12-06  来源:新华社江苏分社

当前,江苏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连续2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保持万亿以上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约六成的昆山市,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融合赋能园区发展,累计认定特色专业创新园区30家、特色专业创新培育园区24家,集聚入园企业约2000家,上年度实现总产值3000多亿元。

眼下,特色园区成为昆山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的战略引擎,深度“滋养”高质量产业集群成长。

串珠成链 多态发展

截至9月底,昆山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四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终端、元宇宙及人工智能等10条重点优势产业链,认定特色专业创新园区30家、特色专业创新培育园区24家,集聚入园企业约2000家,上年度实现总产值3014亿元。

昆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蒋晓尉说,全市形成智能终端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等3个千亿级园区,高端食品产业园、先进计算产业园等12个百亿级园区,电子新材料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等22个50亿级园区。产业园区创造了全市约45%的规上工业总产值、50%的税收和70%的进出口,呈现多态发展趋势。

——平面园区提升为垂直园区。昆山坚持“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理念,推动园区从平面向垂直增高、提效。花桥经济开发区“垂直生长”,依托楼宇经济打造9大园区,布局“一楼一品”产业生态。以云昆大厦为载体的昆山元宇宙产业园自去年开园以来,吸引约60家企业落户,预计3年内入驻企业超200家。

图为昆山元宇宙产业创新中心

——制造园区转型为创新园区。昆山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批制造业园区向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转型。光电产业园,40多家高科技企业抱团发展,年产值超千亿元。智能终端产业园,入园企业基本完成从代工生产到原始设计制造,再到自创品牌的转型。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等机构成立苏州市新型锂电材料技术创新联合体,清陶副总经理何泓材说:“特色化的园区载体,推动大家在创新平台、人才集聚、创业孵化等方面共同布局,推动前沿技术尽快走向产业化。”

——传统园区跃升为绿色园区。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立市的昆山,推动传统园区绿色化转型,构筑可持续发展动能。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今年揭牌以来,落地产业项目15个,总投资额50亿元,预计总产出近100亿元。蒋晓尉说,力争到2025年,全市特色专业创新园区总量超过50个,产值超5000亿元。

集链成势,聚光成火

昆山特色专业创新园区打通、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高端产业为主导、以服务企业为宗旨,采取如下举措发展壮大高质量产业集群。

做细顶层规划,推动“一园一品”错位发展。立足各区镇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差异化布局特色产业集群。出台三年发展行动计划,引导同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园集聚,形成协同发展态势。昆山开发区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园区,昆山高新区聚焦先进计算、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建设特色园区,花桥经济开发区发力数字经济、数字航空等。光电产业园总投资55亿元的恒美光电(二期)全球首条3000mm超宽幅偏光片项目,拉长做宽昆山光电显示产业链。杰士德自主可控智能制造产业园构建“核心零部件+轻型机器人+非标设备”自动化产业链,力争5年进入百亿级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序列。

图为昆山光电产业园

做优工作机制,释放有形与无形之手合力。设立昆山市推进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挂帅,市级部门、区镇分工协同。建立招商统筹调度机制,“一月一调度”,将特色园区建设纳入市级机关高质量考核。坚持“特色园区+运营公司”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引入协鑫集团、ESR易商集团等团队,发挥专业机构在园区建设、产业招商、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优势。鑫欣科创产业园链接上海等地技术专家,引入鑫欣泰越科创基金,开园当天即有20多家科创企业签约入驻。

做强要素保障,塑造创新共生格局。昆山市科技局副局长任黎华介绍,该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链式培育工程,构建“苗圃—孵化—加速—产业”科创载体链式布局,认定科创载体244家,总承载空间面积899万平方米。构建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体系,形成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集群创新发展的共生格局。苏州市新型锂电材料技术创新联合体,联合攻关数十项关键核心技术。蒲公英科创产业园培育昆山市级以上领军人才25名,促进园区与人才双向奔赴。

互动共生 融合发展

当下,昆山产业园区建设初步实现创新要素集聚、产业规模扩张、服务功能配套,逐步进入全面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阶段。记者梳理和分析昆山“四链融合”赋能园区发展、特色园区“滋养”高质量产业集群的动态过程,得出如下启示和建议。

一是要以集群融合发展为方向,破解“硬产业硬、软产业软”问题。创新集群与特色园区共生、创新集群与数字经济互促、创新链与产业链相融,推动特色专业创新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建设,是发挥区域经济引擎作用的重要抓手。刘洋认为,融合发展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本质特征,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围绕创新链攀升价值链,推动产业耦合协同,强化虚实共生,让传统的“硬”产业变“软”、新兴的“软”产业变“硬”,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是要注重“政产学研金介”融合,探索“产、城、人”可持续发展模式。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建设是一个生态系统,要推动园区从功能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功能复合的产业发展平台转型、园区服务功能从简单的物业服务向完善的产业生态升级,促进政府、产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等配合、协同,让创新价值更好更快得到实现。蒋晓尉认为,产业是动力、城市是空间、人是主体,要在“产、城、人”间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开放式产业生态群落,激发更大创造力。

三是要持续激发服务动能,促园区“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环境越好的地方,越容易萌发创新的种子,催生创新的成果。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科学制定“生态、生活、生产”用地比例,加强数字底座建设,打造融前沿交流、原始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创新支撑平台。提高园区管理专业度,建立健全精简、高效、扁平的园区管理机构,推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增强项目服务精准性,针对产业链中的带动型、龙头型、高成长型项目,加大土地要素保障力度,给予创新创业者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凝聚起推动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建设的磅礴力量。(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新华社江苏分社联合调研组,执笔:刘巍巍)

编辑:舒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