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校园里,课间能听见孩子们哼唱合唱片段,放学后排练室还亮着灯光,这种由内而外的艺术活力,正是我们乡村音乐教育者梦寐以求的景象……”炎炎夏日,正值暑期,南师附中宿迁分校的校园安安静静,大礼堂内却格外热闹。第七届紫金合唱季“茉莉花开”江苏省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暨基层合唱指挥培训班,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培训。怀揣孩子们的音乐期盼,全省近200名乡村音乐教师和基层合唱指挥从各地赶来,将每堂课要点记进笔记,从早九到晚八连轴 “充电”,只为给乡村孩子的音乐课多添几分亮彩。
像这样服务基层的培训班,每年江苏都有不少,但专门面向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基层合唱指挥的培训还是首次。看似一场技艺切磋,背后却是合唱艺术从殿堂走向乡野的生动践行。从宿迁小大姐合唱团的“天马行空”到灌南田间地头的“村歌嘹亮”,从专业舞台的金奖荣耀到乡村校园的童声合唱,江苏正以合唱为媒,在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谱写出一曲跨越城乡的“和鸣”。
“精准滴灌”,让合唱种子扎根乡村土壤
“当动人的旋律从孩子们口中唱出,我突然又弄通了几个教学难点。” 作为学员代表,宿迁市洋河新区梅香街小学音乐教师徐达自然学习得格外认真,但能让他这个半i人也能积极参加课后讨论环节的培训着实不多。这次的培训班特邀了陈家海、王一凡、王泊人等在合唱指挥法、童声合唱训练等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教授和一线名师进行9场直播授课,学习氛围浓郁,课程安排“直击要害”,特别是对于没有受过系统指挥训练的乡村音乐教师来说,简直是一道知识大餐。
作为合唱团队的“领航员”,乡村美育的“点灯人”,基层音乐教师担负着乡村音乐教育的重任,一次全省规模的指挥培训,其实是为合唱种子扎根基层的集中“灌溉”。
在第七届紫金合唱季的课堂上,中国高校合唱委员会常务秘书长王泊人见证着独特的教学图景:“王一凡老师讲练声曲稳定性,叶译老师就讲拓展,我的曲目搭配课恰好承接前序内容,这种环环相扣的设计,是专为乡村教师定制的成长阶梯。”
这种“精准滴灌”式的培育,正是江苏合唱深耕基层的缩影。江苏省音协主席杜小甦直言:“这是首次聚焦乡村教师的系统性培训,要让合唱指挥的专业基因,渗透到每个乡镇校园。”苏州吴江中学教师沈惠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指挥手势的修正要点:“过去自己摸索的‘野路子’被一一纠正,原来一个抬手的角度,就能让孩子们的和声更和谐。”
培训背后,是江苏合唱十年磨一剑的积累。从2013年首届紫金合唱节至今,王泊人亲历着巨变:“参赛团队的声音质量、作品难度已不可同日而语,更关键的是,合唱从‘小众艺术’变成了‘大众语言’。”宿迁市文联主席史巧红也对此深有体会,这座城市孕育的小大姐合唱团、泗洪大湖之声男声合唱团频频出圈,培训让专业的火种,在更多乡村燎原。
脑洞大开,“在逃小大姐”的破圈成长
在这次培训班上,不少“高手”暗藏其中。课间,宿迁小大姐合唱团团长卢明静就被不少学员团团围住,纷纷向她取经求教。宿迁小大姐合唱团听着“小”,实力可不小。这支来自宿迁本地的合唱团自2018年成立以来,斩获了众多国家、国际上重要合唱比赛的奖项,多次登上央视舞台,2019年至今成功在多地举办专场合唱音乐会20余场。
卢明静说,合唱团的成员主要是宿迁市区和周边县区的中小学一线音乐教师和音乐爱好者,是一支以独立改编、演唱流行音乐为特色的女子合唱团。她们在“没名气,没经费,没场地”的艰难条件下起步,却用自信自强、敢想敢做的“小大姐”精神在合唱团界闯出属于一条自己的路。
“我们要让年轻人觉得,合唱不是老古董。”在自编作品上,宿迁小大姐合唱团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她们串烧奇幻乐章《骑着沙漠骆驼的天竺少女牵着白龙马问路在何方》,获赞无数,被央视关注;将彝族民歌《不要怕》与篝火舞蹈结合,在紫金合唱节拉开专场序幕。这种“古灵精怪”的改编给了合唱团无限能量,让“小大姐”成为江苏首个“演出票靠抢”的民间团体。
卢明静分享道,观众爱听爱看的本质是因为合唱团提供了一种平凡的快乐。“我们发现,原来合唱可以无限链接,可以与流行歌曲融合,可以和摇滚、民谣融合,可以表演,可以对唱,甚至还可以演小品。合唱真是座桥梁!”而这座桥梁,不止于城市舞台。
在连云港灌南县,“灌小南”文艺服务队的音乐家们,带着《亲亲新民》《茂兴有话》等村歌走进田间,让每首歌都成为村落的“声音IP”。在灌南县的村晚上,村民们唱着《好邻居》化解矛盾,用《旺旺逛街》讲述乡村新貌。美术作品《半壁飞虹景色殊》入选全国画展,摄影《甜葡萄》展现劳动之美,与合唱艺术共同构建起乡村的“美学图谱”。灌南县音乐家协会主席汪翔在培训班上一边汲取着新的知识,一边热情地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分享给更多学员们,他说:“创新发展的路径很多,要敢想,要敢做,只有不断实践,才能让合唱的声音传得更远。”
文艺赋能,让合唱歌声奏响振兴乐章
培训班上,来自宿迁的小学生们在舞台上作教学示范。稚嫩而清澈的声音,让每位学员都感受到了音乐的能量。徐达望着孩子们眼中跃动的光,那些关于艺术教育的往事悄然浮上心头。“曾经洋河新区全区音乐教师不足50人,大多数孩子来自务农或务工家庭,音乐启蒙几乎为零。”而现在,常态化培训和合唱活动持续输送养分,全区每所学校都至少拥有了一支合唱队。那些曾经怯于开口的农村孩子,也褪去了初入合唱团时的懵懂与登台时的畏惧,在日复一日的歌声里长出了自信。
合唱的育人力量,正在江苏乡村遍地开花。王泊人认为:“合唱是乡村美育的最佳载体,它教会孩子审美,更教会他们协作。”在灌南,文艺志愿者走进11个镇,书法家写春联时教孩子们唱《新年好》,剪纸艺人创作时哼起《茉莉花开》,艺术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生根。
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从来不只是精神层面的滋养,更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动能。三口镇龙王庙大集上,村民们唱着民歌售卖山药、芝麻,歌声成了最好的“吆喝”;新集镇“新时代 集福地”演出中,非遗展示与助农直播同步进行;新安镇的“蟹王争霸赛”,音乐表演更是为现场增添了热烈的文艺氛围,让蟹农的销售乘着歌声的翅膀走进直播间,有效带动蟹农的产品销售。而灌南菌菇通过艺术视听作品《小蘑菇大梦想》走向了四面八方,丰收菇业等农业企业在冬季也进入了日销售百吨的产销旺季,印证着“文艺+产业”的强大生命力。
从紫金合唱季的专业殿堂到乡村校园的排练室,从城市合唱团的创新表达到田间地头的即兴欢唱,江苏合唱正以“专业引领、创新突围、扎根大地”的路径,书写着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当更多乡村教师带着培训所学回到讲台,当更多“小大姐”式的创新团队涌现,那片由千万人歌声汇聚的声浪,必将成为江苏乡村振兴最动人的背景音。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任雨风/文 刘畅/摄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