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传网 > 主题宣传 > 正文
文化中国行|打好“三精”组合拳,家门口赏好戏的破圈之道
2025-06-18  来源:交汇点新闻

   初夏时节的江苏大地,文化惠民的芬芳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这不是简单的公益演出、送戏下乡,而是升级版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好比炒菜做饭,究竟采购哪些食材、如何进行搭配、什么叫‘盐少许,糖少许’,我们在边演边调研边改进,希望炒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好菜,让观众吃得开心又有营养。”省演艺集团锡剧团演出部主任周泽说。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轻松享受到高品质文化盛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今年启动了贯穿全年的“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其中县区专场覆盖全省95个县(市、区)。作为五家牵头实施文艺单位之一,省演艺集团负责牵头的是苏锡常片区的演出,从3月起他们已联手全省各地的文艺团队,在常州、苏州、宜兴及无锡的锡山、梁溪、滨湖等区完成了6场演出,眼下又紧锣密鼓筹备6月举行的3场新的巡演。

  锡剧《白蛇传·断桥》、木偶《板桥作画》、独幕剧《三块钱国币》……与以往的演出不同,省演艺集团此次不仅要亮出旗下锡剧团、木偶剧团、话剧院等的“看家好戏”,还将全省优质文艺资源“串珠成链”,让观众在家门口邂逅一场集视听盛宴与美学体验于一体的艺术之旅。

  “老”剧团如何当好新的“策展人”?“专业性 + 多样性”的双重逻辑如经纬线般贯穿策展全程。面对基层观众多元的审美需求,节目单既收纳了中老年观众钟情的戏曲联唱,也涵盖了民乐、舞蹈、杂技、魔术、评弹等跨界艺术;既有省级获奖的经典剧目,也为新人新作预留了舞台。更具深意的是,省、市、县各级院团的力量在此汇聚——依据地域文化基因、观众群体特质与场地条件,梅花奖剧目的华彩与本土小戏的质朴在同一舞台共振,使高雅艺术与市井生活实现了深度对话。

  王芳、李奕洁、周雪峰等“梅花奖”得主携戏韵芬芳走到观众“家门口”,苏剧《国鼎魂》选段《献鼎》、京剧《贵妃醉酒》、昆剧《小宴》选段等经典唱段轮番上演,以“硬核”艺术水准征服观众。与此同时,响水县淮海剧团、盱眙县黄梅剧团也分别带着《方向盘》《天仙配》站上舞台,共同构筑起省级院团与基层院团交相辉映的舞台图景,让传统戏曲的生命力在城乡间蓬勃生长。

  在家门口赏好戏,亦是跟着演出去旅行,让观众足不出户便能领略江苏各地人文之美。如果说,无锡市歌舞剧院带来的古典舞《提梁东坡》,以肢体为墨,在水袖翻转间勾勒出东坡制壶的文人雅事,展现了当地文脉的深厚底蕴。那么来自“木偶之乡”扬州带来的《偶趣盎然》节目,则尽情展示了杖头木偶的非遗魅力;来自昆山的节目——“阿卡贝拉”《老街上的咖啡屋》,更是用多维度、和谐的人声,描绘出爱喝咖啡的年轻人眼中观察到的老街新气象。当观众为舞台上的表演惊叹、沉醉时,也在舞台的指引下,触摸到江苏文化版图上那些璀璨的肌理。

  “今天在家门口赏好戏,一个字‘赞’,两个字‘绝对’,三个字‘呱呱叫’,四个字‘太好看啦’,五个字‘乖乖隆滴咚’。给我看得一愣一愣的,不得不说咱们传统技艺真的牛!”无锡观众直呼过瘾。

  通过精品的节目、精致的展示和精心的策划,一场场由“经典+新创”“高雅+通俗”调配的艺术盛宴,让家门口的舞台成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场域。每一场演出都是对文化根脉的致敬,每一次掌声都是传统艺术与当代心灵的共振。

  “观众到场率100%,连过道上都站满了热情的市民,演出非常受欢迎,不少人追问下一场何时举办。”无锡滨湖峰影剧场负责人也被观众的热情“吓”到。而下了班驱车几十公里赶回家“赏好戏”的李女士也被孩子“缠”上了:“木偶表演太惊艳了,孩子第一次看到,全程目不转睛,结束后还吵着要学提线木偶!”

  5月18日在无锡梁溪区惠山古镇的演出中,坐在观众席的许多外国观众也频频举起相机记录。来自美国的游客克里斯一个劲地说:“这场演出太精彩了,让我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江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演员们的精湛技艺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

  从“送戏下乡”到“文化策展”,如果说这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是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一次升级迭代,那么观众投票评选“最喜爱节目”、非遗市集等,更让文化服务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

  “想跟演员学唱腔”“有没有适合小朋友的非遗体验课”……只要扫描节目单上的二维码,观众就可以给节目组留言。免费观演不是终点,而是让观众走进艺术的起点。在巡演延伸出的“特色市集”和“非遗市集”上,锡山特色农产品、特色小吃以及湖翠竹茶、江南木船、屺源窑宋瓷、过氏核微雕、唐果子、竹篾技艺、圆作(木器)制作技艺共7个非遗产品和项目齐聚。从味觉、听觉到视觉,延伸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现场观众的体验感。

  “今天小朋友多,把杂技换成默剧和木偶戏。”省演艺集团歌舞剧院的现场导演袁惟彧秉持“一地一策”的策展理念,还在主持环节中增加艺术导赏比重,让观众既能看热闹亦能品门道。令她惊喜的是,在“观众最喜爱节目”投票中,兼具审美深度的剧目与大众化表演同获高票:“每年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时,无论是讲座、排练还是演出,都能感受到观众审美水平的显著提升。这正是文艺工作者常年深耕社区、校园与群众文化生活的珍贵收获。”量体裁衣的公共文化服务,正让舞台成为连接专业美学与大众审美的桥梁,在一次次导赏与互动中,悄然培育着更具厚度的文化土壤。

  省人大代表周燕的话或许道出了这场巡演的深层意义:“将高质量文化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往去剧院看演出,对不少人来说存在时间、距离和费用等障碍,而这次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如此精彩的演出,真正实现了文化服务的‘零距离’。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续举办,不断丰富节目形式和内容,让文化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当文化以如此鲜活的姿态融入,或许才是“茉莉花开”最动人的深意:艺术只有扎根市井烟火,才能像茉莉一样,开在百姓家门口,香进日子心坎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编辑:王晶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