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人工智能时代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创新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召开。来自省内外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我校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议人工智能浪潮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本次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邹举主持。
论坛伊始,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周伟发表致辞。他对各位专家能够前来参加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致以诚挚感谢。同时,他表示希望各位专家能够对我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指导并提出建议,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论坛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展开深入探讨,分别就人才培养的理念革新、教学模式转型、现实挑战应对以及发展机遇把握等方面分享了前沿观点和实践经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陈建云教授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为例,指出新闻学院应主动拥抱新传播新技术,充分利用AI技术赋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并提出打造“AI大课”、设置“新闻学+AI”“传播学+AI”双学位项目等人才培养创新举措。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和根教授建议,我院可以基于原有成果优势在当下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大潮中勇于开拓创新,把数智化技术运用到各专业尤其是民国新闻史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如建设民国新闻的大型数据库,这不仅能够为本院的学术研究提供基础性平台,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和领先优势。
《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培养自然要向智而行。与此同时,如何帮助孩子们萌慧根、启慧眼、明慧心或许更为任重道远。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相雨教授详细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由此提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AI使用的能力、批判鉴别的能力以及与社会公众共情的能力。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刘泱育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实质上是“算法”和“数据”的影响。“算法”是手段,“数据”是目的,而“数据”主要来自社交媒体平台。因此,在新闻传播教育中要将原来宽泛的“传媒”凝练为“社交媒体”平台,针对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来培养新闻传播人才。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冯锐教授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如何在变革中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成为新闻传播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张健教授基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塑,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家国情怀;二是将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跨学科视野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标准;三是对接行业需求,加大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力度,培养方案要立足于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和实践性。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丽丽教授认为,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培养应该面对时代之问,回应和解决时代的新问题新挑战,以期勾连更深长的历史源流及更幽微的人类生命经验。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沈晓静教授就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理念革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她认为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智慧型和发展型新闻传播人才,高校需升级知识性主导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高级创造思维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以人的智慧与能力引导技术的革新。
本次论坛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深化部校共建、推动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教育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