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传网 > 电影工作 > 电影创作 > 正文
这段历史,每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
2025-08-18  来源:光明日报
 “鸡鸣寺的鸡不鸣,莫愁湖的愁更愁。”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陷落,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电影《南京照相馆》借由一段留存罪证的故事,传递出“铭记历史”的决心。

  《南京照相馆》“我看见·我记得”双城首映礼之南京站于7月22日举办,该首映礼以“我看见”为主题,用照片穿越88年历史长河,带领观众来到电影故事的发生地——南京。 

  历史上,罗瑾、吴旋两位爱国青年冒死接力守护了16张照片组成的相册,才有了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的“京字第一号证据”。影片基于南京大屠杀留存于世的影像图片创作,艺术化地讲述了这些记载着日军罪行的影像图片,是如何被保存下来,并公之于众的。 

  电影从邮差阿昌的视角开始,他为了活命,冒充吉祥照相馆学徒,在日军翻译王广海的胁迫下,答应帮助日军冲洗底片。小小的照相馆成了大屠杀中的临时安全屋,为了骗过日军,阿昌白天与毓秀假扮夫妻,晚上向躲在照相馆里的老板老金学习冲印手艺。冲洗底片的过程中,一张张日军屠杀南京百姓的照片在暗房里显影曝光。他们既想从大屠杀中活下来,也开始盘算如何把日军的屠城罪证送出去…… 

  这群素不相识的老百姓聚集在大屠杀笼罩下的照相馆里,共同构成了南京普通人的缩影,他们在至暗时刻的心理蜕变与抗争,也代表了数万万中国人面对国破家亡,凝聚出的不屈与勇气。 

  “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每一处地名都对应着同胞惨遭屠戮的遭遇。“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凸显中国百姓 “寸土不让” 的民族气节。 

  电影不仅还原了“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历史现场,揭露了罪证照片的拍摄场景,更展现了罪证曝光之艰难。导演申奥希望影片展现出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挣扎,他想要通过这些对历史现场的真实还原来“揭露罪恶真相,展现人性光辉。” 

  有观众这样评价:“感谢这部电影,让历史记忆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命温度。”影片将于7月25日全国上映。 

作者:李健  编辑:舒馨